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都起源于內臟的功能,內而消化循環,外而視聽言行,無一不是內臟活動的表現,所以內臟活動的實質,就是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研究人的體質,就不能不與臟象學說有關。
根據
中醫體質辨識臟象學說的理論,內臟與五體是內外相合的,內臟的盛衰決定體表組織的堅脆。反過來說,觀察皮毛、肌肉、筋脈、爪甲、齒發等形態、色澤亦可知內臟氣質及精氣盛衰。內臟形態位置等方面與體質類型的關系,《內經》也不乏論述。如《靈樞本藏》篇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者也。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相同……”接著指出:“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髙者,好髙舉措;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復言語也。”又說:“脾應肉肉胭堅大者,胃厚;肉胭么者胃薄肉腩而么者,胃不堅,肉靦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靈樞論勇》篤指出勇士者,……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怯士者“…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脅下空……”都反映了《內經》以臟腑形態大小及堅脆等作為區分不同體質的重要依據,質言之,肉氣血也是臟象學說的重要內容,血氣多少也與體質分類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