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體驗、生存質量,中醫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體質。大家知道中醫治病的精華是辨證施治,重視個體差異,而精華中的精華就是辨體識病、治療和養生,也就是觀察、把握病人的體質,在此基礎上分析疾病、制定治則、因人養生。《黃帝內經》的《靈樞通天》就認為“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五種體質)乃治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我們的中醫發展史上凡是名留青史的名醫大家,在治療和養生方面也都非常重視病人的體質。比如被中醫界尊為“醫圣”的西漢人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處處都有“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智慧閃光,異病同治是因為體質相同,同病異治是因為體質不同。
中醫體質辨識儀廠家認為,盡管“體質”一詞是在清代的醫書中才明確出現,但是其精神、思維則滲透、顯現在經典醫籍、歷代醫案中。比如《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就詳細描述了男女兩性在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中生理性的體質差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串以時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杜;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賢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捋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A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鬂頒白;七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椅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這段話是說,女性發育成熟后有月經,血脈暢通,沖任充盈,按時施泄。女性衰老也是從血液充盛的足陽明經和任脈、沖脈開始,因此女性體質養生要重視養血、和血、活血。男性形體健碩,骨艙粗壯,陽氣偏盛,腎氣用事,其衰老也是從腎氣陽氣開始。因此男性體質養生要重視不傷腎不傷陽。這個思想一直影響了我們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