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屋服務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民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已逐漸上升成為國家戰略,有著極為重要的經濟價值與民生意義。政府堅持基本醫療公共服務的政策導向,更加注重“預防為主”的醫療理念,加強醫療衛生工作的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因此,為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并充分調動居民參與自我健康管理的積極性,是政府創建“健康小屋”這一健康支持性環境的目標及意義所在。然而,由于來自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健康小屋”服務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患者基數也在不斷增大,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十二五”期間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三十年中國的慢性病將處于一個井噴的時期,部分省份的高血壓患者每 10 年增加一倍,糖尿病患者每 5 年增加一倍”。以巨額財政補貼為代價的傳統醫療健康保健模式正面臨“付不起和不可持續”的困境,慢性病已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由于我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由來已久,大型綜合醫院長期處于超飽和運行狀態,優質醫療資源無法集中診治疑難重病,院外隨訪和遵醫囑行為缺乏有效的跟蹤手段,與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對接不暢,雙向轉診難以落實。
衛生行政部門大力推崇的“健康小屋”的發展為何不如預期?存在什么阻礙因素?原因又是什么?對此,本文以廣州市 H 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設立的“健康小屋”為例,運用安德森衛生服務利用模型框架,從四個維度以點帶面來論述、分析“健康小屋”發展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