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是從頭頂到足底的身體全長。我們可將人體全部的長度分為上下兩部分,以便于了解上下兩部分之間的關系,也能據此觀察小兒的生長和發育。一般常用的觀察指標是身體的上部量和下部量。
上部量,指自頭頂至恥骨聯合的上緣。上部量主要決定于脊柱的增長。
下部量,指自恥骨聯合的上緣至足底。下部量主要與下肢長骨的生長有關。
小兒下部最的增長一般較上部量為快,直至12-13歲進入青春期方才見到軀千部生長加速。到青春期結束時,人就進入了成年期,這時身長的生長基本上停止了。
身高體重測量儀廠家認為,新生兒上部量比下部量長,身高的中心在臍上;1歲時在臍下;6歲時移在下腹,約在臍與恥骨聯合之中;至12歲左右,中心在恥骨聯合上,此時,上部量與下部量幾乎相等。可見身長的增加以下部量為主,全身的中點隨著身長的增加而向下移動。每個小兒的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比例應與同年齡、同性別的平均比例比較。還應與同高度的正常兒童的平均比例比較。比例也不正常。例如一種叫軟骨發育不全的先天性疾病,病人四肢粗短,軀干長度基本正常,他們的身體上部量就明顯大于下部量。另外粘多糖病和多發性骨發育不全的患者,由于脊柱發育受到影響,身體矮小,主要表現為軀千較短,而四肢發育正常,這些病人上部就小于下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