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體質與辨證的關系,
中醫體質辨識在《內經》中就予以高度重視《索問經脈別論篇》說:“診病之道,觀入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又如《素問疏五過論篇》說:“圣人之治病也,……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又說:“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隋氣竭絕,形體毀沮……顯然這些內容都是與體質因素有關的。
反之,如“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素問征四失論篇》可見了解體質的情況與臨床辨證的重要不僅如此,《內經》還十分注重體質與疾病預后及生死壽夭的密切關系,如《素問三部九候論篇》說:“決死生奈何?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
《靈樞壽夭剛柔》篇還論述了如何通過入體形態的綾急、氣血的盛衰、性格的剛柔、體質的強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否平衡協調,從而進一步推斷其生命的壽夭,指出形氣與精神活動相適應者壽,不相適應者夭:血氣盛,充形體,皮固肉堅者壽,若血氣不能充養形體,皮疏脆者夭,此外還指出顴骨矮小,耳廓薄小壽命較短等,主要是提出“立形定氣”的診斷方法,所謂“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強調全面分析病。人“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后以臨病入,決死生。”其他如《內經》對人體類型的劃分也主要本著這一精神。《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謂“愿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從而為辨證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