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內經》構建藏象學說體系后,歷代多有補充發揮,不斷完善。明淸時期,藏象理論又有新的突破。
中醫體質辨識在明代藏象研究最有成就的是溫補學派,突出脾胃和腎命的主題,張景岳便是代表人物,著有《類經》、《策岳全書》等,在“真陰”“真陽”論的基礎上,大力闡揚命門學說及其與脾胃的關系,以命門之氣為脾丙之母;谏鲜隼碚摚瑥埦霸勒J為養生重在命門,實質是養真陽、元氣,有“陽強則壽,陽衰則夭"的觀點(《錄岳全書傳忠錄》>,重用溫補具元的方法來養生防病治病。
趙獻可亦言腎命水火,強調命門與臟腑相關,為卜二官“真秸真主”,十二官的功能活動皆以命門之火為職動力,其《醫貫內經二官論》主張養生治病,均以保養真火為要。
明高濂的《遵生八箋》創五臟坐功,于藥物調養五臟之外補充了氣功調養五臟之法。淸尤乘《壽世有編》,從調神、節食、保稍等方面明確了五臟調養的法則。
對于五臟在養生中的主次,見解各異。李中梓、萬全認為,五臟調養當以脾腎為中心;王文祿先》則認為當以心脾為養生大要;汪綺石的《理虛元鑒》則主張補虛當以肺脾腎二臟俱重。
藏象學說夯實養牛的內在依據,任何養生方法,無論是調養氣血秸神或是陰陽,終不離臟腑藏象理論與養生的緊密結合,既突顯其應用價值,也使養生學冇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