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和服務的工作對象是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態度是決定醫學倫理道德標準的基本出發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對人的生命的尊重歷來被放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道家認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具其一焉。”(《道德經》二十五章)“進”是一切事物之本源,是宇宙運行的根本規律。天地為萬物父母,而人則為萬物之首。在天人關系主張“人為貴”;瓶家也持相同的觀點,《春秋繁揮人副天數》說:“天地之梢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內經》對人生命的態度顯然遵循了儒道二家的觀點:“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素問寶命全形淪》)天地之間,萬物之中,以人的生命最為貴承。
因此,無論皇家貴族還是黎民百姓,都依靠天地自然之氣而生存,隨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生活,人人都希望保全身心的健康。這種以人為貴,里視人生命價值的認識是
中醫體質辨識傳統醫德的思想基礎。正由于此,醫學工作是一項崇高的職業,承拘救死扶傷,保全生命的醫生必須具備優良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精神。正如孫思邈所說:“人命至里,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徳逾于此。”(《千金要方序》)可見,正由于古代傳統文化的“貴生”思想,奠定了中醫體質辨識養生學敬重生命、保養生命的思想基礎,也成為
中醫體質辨識養生學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